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依照民法典,主要对三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一、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依法确认和保护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对于以“民间借贷”为名,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而面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的行为意见较大,此类行为容易与“套路贷”“校园贷”混在一起,严重影响地方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经认真研究后吸收了这一意见,在人民法院认定借贷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中增加了一种,即第十四条第三项“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应当认定无效。对于部分企业从银行贷款后再转贷,特别是少数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转手从事贷款通道业务,违背了金融服务实体的价值导向。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认真讨论后采纳了这一意见,决定对原司法解释第十四条第一项“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合同无效情形,修改为《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调整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使民间借贷利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取代原《规定》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规定。
三、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本法自2020年8月20日生效,有利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完善了相关的司法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