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定律所

企业法律顾问辅导:模式语言管理

发布时间:2018-07-27 13:40


历史的发展证明,当大机器广泛应用于物质生产的时候,生产效率尽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组织化的生产状态仍未形成。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还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手工艺人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当时体力劳动具有相当的浪漫主义色彩,被作为“高贵的手艺”。  

当时手艺作为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受到行会的保护,并成为手工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10年左右。弗雷德里克#8226;泰勒用了10多年对劳动进行了动作分析。他通过记录并剔除多余动作,以最简单容易、工人需要付出劳动最少而且耗时最短的方式规范这些动作,按照逻辑顺序将这些动作合并到一起,使之称为一项工作。泰勒认为:所谓的手艺是不存在的,因为手艺里面根本没有任何技能,手艺只不过是一些简单和重复劳动的组合。泰勒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通过把这些简单的、无需技能的动作合并在一起,围绕大机器,运用合适的工具加以组织和执行,把体力劳动变成了一种规范的动作的组合。这种劳动的规范化,使得一般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合格的完成工作,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这种标准的规范化动作,使得工人成为一个个的工作节点,并具有标准接口进行工作之间的衔接。后来,福特通过流水线技术,把这些成果固化到整个生产过程中,使得组织化成为物质生产的必须的行为。  

流水线首先是一项管理技术,它把各个动作分配到不同人身上,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生产工序)把这些动作(也就是人)整合起来,使得体力劳动变成了一项固化的工作,产生了岗位的概念,并把人牢牢的固定在工作岗位上。这时,物质生产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组织化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使得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了50倍(德鲁克语)。这种高效率的物质生产,直接使得我们进入了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泰勒的动作分析是进行组织化生产的基础。实际上,知识生产管理中,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物质基础的条件下,仍然需要提供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就是模式语言管理。如果说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物质生产过程规范化的话,模式语言管理则使得知识生产过程模式化。泰勒的规范化为组织化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管理基础,同样,模式语言管理也为大规模的组织化知识生产提供了管理前提。  

模式语言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建筑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中,首先提出了模式语言的概念,将模式语言系统的应用到了建筑领域。很快,人们便会意到了模式语言的巨大力量。首先在软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个美国人把它引入到软件领域,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软件的模式语言已经成为软件设计的基础思想。这四个人也就干脆以软件领域的模式语言“四人帮”自居,命名为GOF。张西振、王甲佳、侯象洋、肖永建引入到管理领域。什么是模式呢?通俗的讲,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抽象,即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因为问题本身是有逻辑关系的,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注定了具有相关的联系,利用这层天然的逻辑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模式的组合来对某个问题提供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这样,模式就象是词汇,而这些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是语法,我们就能够象使用语言一样使用模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模式语言的由来。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来证明模式在人们解决问题时候的巨大作用。西蒙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学院的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年来一直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并且已经得出结论,经验可以让人积累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储存和找回信息。为了研究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其他认识过程,西蒙请来一些棋手,让他们用十秒钟的时间看一下正在下的棋。西蒙发现,象棋大师基本上都能回忆起所有棋子的位置。而低于大师一级的A级棋手的成绩则差的多。但是,不管是大师还是A级棋手,都记不住随便摆在棋盘上的棋子的位置。这说明,根本不是短期记忆在起作用。西蒙的研究结论是:棋手们只是下意识的记住了许多棋局的形式,或者说积累了许多棋局的“模式”。他们在对垒时只需要想:以前我见过这个棋局吗?在什么情况下?以前是怎样走的?经过研究,西蒙发现,A级棋手拥有2000个左右的棋局“模式”,而象棋大师们却拥有50000个左右的棋局“模式”。西蒙进一步探讨这项研究的意义时发现,这种“模式”的概念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他发现任何领域里真正专业水平的标志就是具有丰富的“模式”,而这些“模式”是通过多年的教育和?  

其实,即使在艺术领域——这个领域我们认为是依赖灵感最难琢磨的领域——都是使用模式进行工作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很少从头开始设计剧情。他们总是沿袭一些业已存在的模式,象“悲剧性英雄”模式(《麦克白》、《哈姆雷特》等)或“浪漫小说”模式。  

内行的解决问题的专家都知道,不是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从头做起,他们更愿意复用以前使用过的解决方案。当找到一个好方案,他们会一遍又一遍的使用。这些经验是使得他们称为内行的部分原因。这些经验记录了他们在什么条件下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这些经验就构成了模式。也就是说,所谓的专家,就是使用模式进行工作的。模式语言的意义在于,把这些模式记录下来之后,可以让其他没有经验的人也能够使用这些经验迅速的解决问题。一方面,模式语言使得没有经验的人能够象有经验的人那样的工作。这样,就使得组织具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的能力将不再依赖某个人,而是存在于组织里面。另一方面,模式语言把这些经验提取出来,把原先存放到某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存放到组织中,使之从个人知识变成组织知识。侯象洋认为,组织中成员的能力与组织能力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组织成员的能力指的是组织成员个体拥有的能力。虽然,当这个成员在组织里面的时候,组织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旦这个成员离开,组织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将会消失。而且,这个能力也不能(至少是很难)进行成员之间的共享。一旦知识以个人存储的形式存在于各个成员的头脑中,各个成员将会在不同程度上以此作为存在于组织中的理由,并有意无意的本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原则拒绝知识的传授。知识存在于个体身上使得大量的报酬是为“拥有”而获得的,而不是为“贡献”获得的。这必然阻碍组织化知识生产的形成。侯象洋认为,在没有模式语言管理的时候,知识产品的制造只能是“工场式”制造,而不能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组织化生产。由于没有对组织知识的依赖,组织个体与组织之间将是一种脆弱的“合作”(至少很多人这样认为)的方式。这种脆弱的关系使得因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流失使得公司项目流产甚至公司倒闭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  

模式语言管理是形成组织化生产的链接条件。经过侯象洋的研究发现,通过模式语言管理,知识生产过程不再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创造性”工作,而是一种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模式语言管理使得组织形成自己的能力,并在组织化的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这种能力,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使得组织本身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